人民日报人民网在2015年04月13日报道了中国海洋报记者马云采访国际船舶海工网主编李保坤的关于中国造船工业发展的观点。
原文全文如下:
原标题:中国造船要成为“国家名片”
中国造船业要成为“国家名片”有怎样的意义?其优势和挑战是什么?在成功召开的“2015海工金融和新装备技术北京国际论坛”上,中国海洋报记者马云采访了论坛主席、中国造船业专家李保坤。
记者:打造中国造船“国家名片”意义何在?
李保坤:作为国家的支柱性战略产业之一,中国造船工业目前在全球的产业发展大格局中处于有利的发展态势。2010年以来,中国造船工业抓住了世界造船重心由欧洲到日本、韩国,再逐步向中国转移的历史机遇,使中国在规模和体量上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在高端船舶和海工项目上,中国已经成功建造交付了大型液化天然气船、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超大型散货船、超大型集装箱和深水钻井平台等。
让中国造船成为“国家名片”是一种形象比喻。成为名片,首先可以提升产业自豪感和自信心。其次,可以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和运作。第三,强化中国造船作为国家支柱性战略产业的作用地位,助力中国造船产业的品牌推广和市场竞争美誉度。
记者: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造船业有哪些优势?
李保坤:当前,中国造船工业的整体实力应该在世界前8名。中国海工产业的主要发展优势:一是中国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国际制造产业转移和综合经济国力上升的黄金期;二是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三是工业基础好,工业和科研体系健全;四是劳动力人口庞大,劳动力资源丰富,技术人才储备雄厚;五是拥有适宜船舶海工建造的漫长海岸线;六是市场容量大,金融实力强。这些优势都使造船业在相当长时期内具有广阔的上升发展空间。
当前,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国家正推行和倡导的“一带一路”和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为中国造船和海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战略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国造船要当仁不让地勇当“国家名片”。
记者:目前,我国海工造船业还存在哪些不足和问题?
李保坤:对比韩国、新加坡和欧洲,我国向高端高附加值的海工和船舶产品升级发展,还面临很多挑战。
挑战主要体现在:主流装备自主设计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尚不具备高端产品概念设计和基本设计能力;缺乏完整的项目管理和现场建造调试经验;没有制度化系统化的客户关系和主要供应商合作关系;总承包能力有待加强,已承接的海工装备项目多数为分包项目,主要为装备钢结构建造;市场开拓能力不够,营销服务水平不高,信息不足,缺乏对最新需求动态的全面了解;自身实力的宣传和推广没有到位,国际上对中国企业还存有偏见。
记者:中国造船业离“国家名片”还有多少路要走?您有什么建议?
李保坤:中国造船和海工能否成为全球知名的“国家名片”,